12月1日,在第13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在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家社协同心育基地两个工作点:无锡惠山区堰桥街道天阳社区和苏州昆山市陆家镇泗桥社区同时举办了主题为“校家社协心,交通安全行”的教联体协同育人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结合每月重点节日、节气、纪念日等活动,设计与青少年儿童心理成长、亲子关系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校家社协同实践活动,以达到唤醒家长教育意识,提升亲子关系质量,有效促进基层社会治理的目的。
活动方案由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家社协同心育团队总体设计,经过与基地工作团队的多次沟通与讨论,因地制宜地形成各社区和学校务实的实施方案。本次协同心育研究团队结合全国交通安全日设计了社区环境熏陶课程、家庭入户自导课程和亲子活动体验课程。
社区环境熏陶课程。根据交通安全教育主题,在亲子共同参与交通较多的区域,如车库、红绿灯、公交站台、校门口、地铁站等处,设计系统性的心理行为提示语,以达到亲子相互提醒,潜移默化改变的效果。
家庭入户自导课程。根据家长学习特点,协同心育团队根据主题设计了三个不同年段的“协力润童心”家庭入户交通安全自导课程单,入户课程单中有亲子共学、亲子游戏、家庭教育视频资源、答疑链接以及本月社区活动安排与报名等。课程为不同偏好的家长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渠道与资源。
亲子活动体验课程。根据本月重点主题,设计了亲子共同参与的社区体验式教育活动,本次全国交通安全日,协同心育团队设计了社区“交通安全亲子微定向”活动,通过依次完成地铁安全、骑行安全、红绿灯安全、机动车安全、公交车知识安全和急救知识六个主题的定向体验,通过快问快答、情景模拟、急救实操、赚取印章、打卡闯关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广大家长和孩子能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获得交通安全知识、提升文明参与交通的意识,提升亲子互动的能力,同时帮助封闭在家的孩子能够走出家门了解社区,特别能帮助数量庞大的新市民及其子女扎根社区形成社区归属感。
近日,教育部联合中央文明办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要求“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本次两个协同心育基地探索了两种类型的“政府统筹”,无锡惠山区探索的是以街道为主体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苏州昆山市探索的是社区为主体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
在无锡惠山区堰桥街道联合社区、学校、公益组织、交警、公交公司等组织了参与人员广泛、影响力大的广场活动,活动现场人头攒动、井然有序,不仅参与的亲子收获满满,社区广场上活动的人们也被卷入,受到教育。
在苏州昆山市陆家镇泗桥社区,社区老少志愿者齐上阵,他们通过前期报名加边活动边吸引家长孩子参加的方式,探索了生活化常态化的家门口的微协同活动,那些在周末起床迟的亲子,买菜回来的亲子随时都可以加入进安全体验活动中来,活动以居民为中心,持续时间长,成本小,起到了持续唤醒家长教育意识的效果。
活动结束后,不少孩子说:“我喜欢这样的活动,好玩有趣。”还有孩子直接表达:“我说了爸爸妈妈不听,通过参与活动,帮助我们教育了爸爸妈妈。”家长们也表示:“这样的活动对孩子帮助很大,不仅学到了很多交通安全知识,还让我们和孩子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增进了彼此的感情。活动就在社区里,不需要我们请假到学校参加活动,节省了时间,也让我们对社区有了更深的了解,觉得和社区的联系更紧密了,真的很有意义。”
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家社协同心育团队负责人殷飞老师说:“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设,是新时代育人方式和方法的重大变革,此次活动邀请家长与孩子共同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活动,通过亲身体验增强了对社区服务站点的认识,帮助数量庞大的新市民亲子培养了对社区的归属感,共同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增进了关系,营造了更加和谐、互动的社区环境,也进一步探索了不同类型的协同育人机制。”
据悉,本次昆山与惠山两地的全国交通安全日协同育人活动还作为江苏省心理学会家庭教育心理专业委员会2024学术年会的实践研究观摩环节,给与会专家学者带来了丰富的实践启发。学术年会上,协同心育团队成员徐治、卢雨瑶的论文《校家社协同维护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的机制建设与路径探索》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接下来,南师大心理学院校家社协同心育团队将继续深化与无锡惠山堰桥街道与苏州昆山陆家镇泗桥社区校家社协同心育基地的合作,探索更务实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助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通过校家社协同育人推动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