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随园“心”光青年教师论坛第56期 —— 人类空间导航与记忆的神经机制
2025年6月4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随园‘心’光青年教师论坛”第56期在随园校区心理学院308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王亮研究员受邀开展题为《人类空间导航与记忆的神经机制》的专题讲座,聚焦脑科学前沿,探讨空间导航如何嵌入人类记忆系统。讲座由心理学院院长陈庆荣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王亮研究员现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健康与遗传心理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系国家高层次领军人才、国家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计划入选者、“优青”获得者。他长期致力于结合颅内脑电、脑影像与神经调控等手段,研究人类学习、记忆与知觉意识的神经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Annals of Neurology等国际知名期刊。除科研工作外,王亮研究员还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委会副主委等多项学术职务。

本场讲座从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问题出发:我们是如何在世界中“找到自己”的?王亮研究员指出,空间导航不仅是生存的基本能力,更是构成人类记忆与认知结构的核心机制之一。他系统梳理了空间表征的脑区基础,特别强调海马体与内嗅皮层在构建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中的关键作用,介绍了团队在癫痫患者颅内记录中观察到的“网格细胞”神经活动模式,提示人脑中存在类比于动物的空间编码系统。
在讲座的核心部分,王亮研究员介绍了其课题组近年来在“空间导航-记忆一体化机制”方面的系列研究。通过将虚拟现实导航任务与高时间分辨的颅内电记录相结合,研究发现:个体在执行空间记忆任务时,海马-内嗅皮层通路会呈现出特定频段的相位耦合活动,该模式与成功记忆检索显著相关。这一发现支持了“空间导航机制被重用(reused)于情节记忆加工”的观点,即导航不仅帮助我们在空间中定位,也帮助我们在记忆中“回到过去”。

此外,王亮研究员还介绍了团队在神经调控研究中的初步探索。利用TMS等非侵入手段调节特定脑区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或削弱个体在空间关联记忆任务中的表现。这不仅为理解空间记忆机制提供了因果证据,也为未来的认知干预和疾病康复提供了潜在路径。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空间导航能力的个体差异”“导航机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潜力”“海马神经节律与意识体验的关系”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王亮研究员指出,空间导航的研究正逐渐超越“定位”这一传统定义,转而成为理解心智如何编码、组织和调取信息的核心视角之一。它不仅关乎“我们在哪里”,更关乎“我们是谁”。
本次讲座结合行为、神经和调控的多维视角,揭示了空间导航与记忆机制交叉融合的神经基础,为探索心智活动的动态组织结构提供了前沿范式,也为推动心理学与脑科学交叉研究注入了新的思路与动力。
图/文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