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道】随园“心”光青年教师论坛第57期 —— 脑血管搭桥:挑战与机遇
2025年6月4日下午15:00,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随园‘心’光青年教师论坛”第57期在308会议室成功举办。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王毅博士应邀带来题为《脑血管搭桥:挑战与机遇》的专题讲座,结合临床经验与研究探索,深入剖析脑血管搭桥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路径。讲座由心理学院院长陈庆荣教授主持,众多师生到场聆听,现场气氛热烈。

王毅博士现任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协会脑缺血外科治疗学组专家委员、秘书,中国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分会医疗大数据学组专家委员,华人医师协会智慧医疗分会神经科学学组专家委员,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烟雾病专家委会委员,江苏省卒中协会脑血运重建专家委会委员。擅长脑、脊髓血管病的外科及介入治疗。尤其擅长烟雾病及颈动脉闭塞的诊断及治疗。累计共完成脑血管疾病和颅内肿瘤的介入放射和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数千例。近年来主要从事烟雾病的基础和临床治疗的研究,以及脑血管疾病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方面的探索性研究,并累积了过千例手术经验,在该领域达国内先进水平,国内外首次完成及提出(2018年2月),颅外题浅动脉-颅内大脑中动脉网“串联式”旁路移植术式,在国内较早(2013年3月),开展颈动脉闭塞的复合开通手术治疗,并申请相关手术国家发明专利3项,发明专利的企业转化率100%。发表国内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及国外SCI文章20余篇,主研和参研国家级、省、市级科研课题十余项。

讲座伊始,王毅博士从脑血管搭桥手术的适应症出发,系统梳理了搭桥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关键作用。他强调,脑血流重建手术并非“一通百通”,其挑战主要在于术前评估的精准性、手术路径的个体差异,以及长期通畅性的保障。对于烟雾病和复杂颈动脉闭塞病例,如何在风险与获益之间取得平衡,始终是术式选择的核心议题。他进一步指出,随着智能医学发展,脑血管搭桥的临床实践正在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团队正在探索术前影像、血流参数与术后康复之间的机器学习建模,同时也关注患者术前心理状态、术后功能恢复中的行为指标,将其纳入综合评估体系。王博士表示,真正精细化、个体化的血管搭桥干预,需要神经外科与心理、工程、数据等领域协作推进。

讲座最后,王毅博士鼓励青年学者关注临床需求,从医学难点中寻找研究切口,将技术创新与患者实际获益紧密结合。他指出,神经外科的边界不断延伸,其本质是对人脑结构与功能的深入理解,未来也需更多交叉学科的融合协作。
本次讲座深入浅出,专业严谨,展现了神经外科医学在复杂疾病干预中的挑战与前沿,也为心理学师生了解脑功能障碍的临床路径提供了宝贵窗口,获得了现场热烈反响。
图/文 李响